• by Wendy
  • 01 Jul 2025

上腹部超聲波檢查,胸部超聲波,超聲波抽針

一、乳房超音波檢查的技術原理

1.1 超音波的物理特性

乳房超音波檢查是利用高頻聲波(通常為5-18MHz)穿透人體組織,並通過回聲反射形成影像的技術。超音波的物理特性包括:

  • 非游離輻射:與X光不同,超音波不產生電離輻射,適合反覆檢查
  • 組織穿透深度與頻率成反比:高頻探頭解析度高但穿透淺,低頻則相反
  • 聲阻抗差異成像:不同組織的聲阻抗差異形成影像對比

香港醫管局數據顯示,2022年全港共進行逾12萬例乳房超音波檢查,其中約15%與上腹部超聲波檢查同期進行,以評估全身狀況。

1.2 超音波影像的形成

現代超音波機採用即時B模式成像技術,主要流程包括:

  1. 探頭發射脈衝式超音波
  2. 接收組織界面反射的回波信號
  3. 電腦處理時間延遲與強度數據
  4. 生成二維灰階影像

先進的空間複合成像技術可將多達9個角度的聲束信息融合,顯著減少偽影。值得注意的是,胸部超聲波與乳房檢查雖使用相似技術,但探頭頻率與掃描手法有明顯差異。

二、乳房超音波檢查的應用範圍

2.1 鑑別乳房腫塊的性質

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統計,約60%的乳房腫塊經超音波檢查可確診為良性。關鍵鑑別特徵包括:

特徵 良性腫塊 惡性腫塊
形狀 圓形/橢圓形 不規則
邊界 清晰 模糊/毛刺狀
內部回聲 均勻 不均勻
後方回聲 增強 衰減

對於緻密型乳腺(常見於亞洲女性),超音波檢出率比乳房X光攝影高出30%。

2.2 評估乳腺組織的結構

超音波可清晰顯示乳腺的Cooper韌帶、輸乳管等結構,對以下情況特別有價值:

  • 哺乳期乳腺炎膿瘍定位
  • 植入物周圍纖維包膜評估
  • 男性女乳症分級

香港大學研究指出,結合超聲波抽針的組織採樣,可使診斷準確率提升至92%。

2.3 引導穿刺檢查與手術

即時超音波引導下可進行多種介入操作:

  1.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(FNAC)
  2. 粗針組織切片(Core biopsy)
  3. 術前導絲定位(Wire localization)

香港私家醫院數據顯示,超音波引導穿刺的併發症發生率低於1.5%,顯著優於徒手操作。

三、乳房超音波檢查的判讀技巧

3.1 正常乳房組織的影像特徵

正常乳房超音波應分層判讀:

  • 皮膚層:均勻高回聲帶,厚度1-2mm
  • 脂肪層:低回聲區含纖維分隔
  • 乳腺實質:中等回聲,隨月經週期變化
  • 胸壁:肋骨呈弧形高回聲伴後方聲影

值得注意的是,胸部超聲波需特別注意胸膜線的完整性評估。

3.2 常見乳房疾病的影像表現

典型病理變化特徵:

  1. 纖維腺瘤:橢圓形、包膜完整、內部回聲均勻
  2. 囊腫:無回聲、後方回聲增強、可壓縮
  3. 乳癌:垂直位生長、微鈣化點、血流信號豐富

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建議,所有BI-RADS 4類以上病灶都應進行超聲波抽針確診。

四、乳房超音波檢查的品質控制

4.1 儀器設備的校正與維護

優質檢查需嚴格執行:

  • 每日開機進行探頭敏感性測試
  • 每季度測量軸向/側向解析度
  • 每年由原廠進行全面校驗

香港醫療儀器管理署規定,超音波設備的聲輸出功率必須控制在720mW/cm²以下。

4.2 醫師的專業訓練與經驗

合格操作者應具備:

項目 基本要求
理論培訓 至少50小時超音波物理學課程
實操訓練 200例以上乳房檢查經驗
持續進修 每年15個CME學分

香港乳癌篩查計劃顯示,經驗豐富醫師的診斷準確率比初學者高出28%。

五、未來乳房超音波檢查的發展趨勢

5.1 人工智慧輔助診斷

最新AI技術可實現:

  • 自動腫瘤邊界勾勒(誤差
  • 即時BI-RADS分類建議
  • 多中心影像比對分析

香港科技大學開發的AI系統,在上腹部超聲波檢查和乳房檢查中的敏感度已達94%。

5.2 三維超音波成像

突破性技術包括:

  1. 自動全乳房掃描(ABVS)
  2. 彈性成像融合技術
  3. 超微血流成像(SMI)

香港中文大學臨床試驗顯示,3D超音波使微小病灶(超聲波抽針的假陰性率。

Copyright © www.diginewsroom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Friendly Links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