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y Eva
  • 28 Jun 2023
催眠能治好心理疾病嗎?

在我日常的直播中,經常有粉絲問到催眠的問題,言語之間透露著對催眠的好奇,甚至覺得神奇,經常會問催眠能不能治好自己的抑鬱症。確實,在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下,很多沒有了解過心理學的朋友會對催眠覺得很神奇,覺得可以解決很多問題,真的是這樣嗎?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催眠。

心理學大詞典認為:催眠是以催眠術誘起的使人的意識處於恍惚狀態的意識范圍變窄。國內有些學者認為:催眠是以人為誘導(如放松、單調刺激、集中注意、想象等),引起的一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。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、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、感覺、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。

例如有個所謂的“某式”催眠,其原理是, 通過催眠技術,繞過意識對信息處理催眠治療的過程,將需要的信息輸入給潛意識,並通過技術手段使潛意識認可所輸入進來的信息,從而達到催眠的目的。

所以,我們通過以上對“催眠”的定義,既可以知道,催眠的核心就是使“意識”不起作用,不論是什麼形式,總之就是不讓被催眠者的意識起作用,然後植入一些指令信息,從而起到所謂的治療作用。

那麼催眠到底能起到治療作用嗎?要搞清楚這個問題,首先要搞清楚人的心理運作機制。我們首先要知道,人的生理活動,絕大部分是不受意識控制的,而是自動化運轉的,例如心髒的跳動,腸胃的蠕動,其他髒腑的運轉,全身的新陳代謝等,我們意識所能控制的很少,比如肢體的活動、咀嚼、眨眼,意識也可以控制呼吸,但是正常情況下呼吸都是自動化的。

人的心理活動也是如此,對大多數人來講,心理活動大部分是無意識的,人的感覺、需要、本能行為、情緒都是無意識的,自動化運作的,很多人的生命狀態,特別在遇到事情的時候,基本上都是被無意識的心理主導。

那什麼是意識呢?意識是人類所特有的高級心理功能,其作用是分析、判斷、得出結論,即我們平常講的思維活動,或者思考問題,都是意識的作用,具體而言包括:抽象、概括、比較、分類、推理等思維過程。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就是不經過思考,自動化運作,自動化反應。

人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意識活動的,都是本能心理活動,發展心理學研究認為大約7歲左右,意識開始發展,並且通過學習不斷發展成熟,所以越小的孩子越是用情緒和本能行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,而在長大的過程中,逐漸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,尤其成年之後,進入社會,工作、生活、處理人際關系,正常都是要理性來處理,如果作為成年人總是用本能非理性的方式與人相處、處理問題,那麼必然會帶來很多的沖突、矛盾,甚至嚴重的後果,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年人的各種心理疾病,本質上就是沒有學會用理性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,而心理需要長時間得不到滿足,人的心理就會生病。

什麼是理性呢?理性就是讓人的意識依據規則來解決問題,例如我們開車,在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,用理性解決就是報警,讓警察確定事故責任,找保險公司理賠,這就是意識按照交通法規解決問題,如果是事故雙方因此發生沖突,打了臨床心理學家起來,這就是非理性的做法,問題不僅得不到解決,甚至造成更大的問題。

所以,心理疾病治愈的根本是滿足心理需要,轉變非理性的需要滿足方式為理性的方式,所以,意識是非常重要的,所以心理治療領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,即無意識的意識化,但我們來看催眠,是要繞過意識,直接往潛意識裏面植入信息,也學很多催眠師會說,往潛意識裏面植入的是“正確的、好的、積極正面的信息”,但是好與壞、正確與錯誤並非絕對的,而是相對的說法,一旦植入到潛意識裏面,就會自動化運作,不會根據環境靈活變通。

Copyright © www.diginewsroom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Friendly Links :X Rapid Technolog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