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y April
  • 01 Jul 2025

測試骨質疏鬆,骨質密度測試,骨質疏鬆政府

骨質疏鬆症的定義、成因與影響
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常見的骨骼疾病,主要特徵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組織微結構破壞,導致骨骼脆弱,增加骨折風險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30%的50歲以上女性和15%的50歲以上男性患有骨質疏鬆症。這種疾病通常被稱為「無聲的殺手」,因為在骨折發生前往往沒有明顯症狀。

骨質疏鬆症的成因複雜,包括年齡增長、雌激素水平下降(尤其是女性更年期後)、遺傳因素、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、鈣質和維生素D攝取不足等。此外,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、過量飲酒、缺乏運動也會加速骨質流失。

骨質疏鬆症對個人健康和生活品質影響重大,最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椎、髖部和手腕。髖部骨折尤其危險,約20%的患者在一年內死亡,50%會喪失獨立生活能力。因此,及早進行測試骨質疏鬆和適當治療至關重要。

骨質疏鬆症的診斷

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

診斷骨質疏鬆症的第一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。醫生會評估患者的骨折風險因素,包括年齡、性別、家族史、用藥史、過往骨折史等。此外,身高縮減(超過3公分)可能是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重要徵兆。

骨質疏鬆檢查方法的選擇與應用

目前有多種骨質密度測試方法可用於診斷骨質疏鬆症:

  • DEXA(雙能量X光吸收儀):黃金標準,測量脊椎和髖部骨密度
  • QUS(定量超聲波):通常測量足跟,便攜但準確度較低
  • pDXA(外周雙能量X光吸收儀):測量手腕或足部
  • 脊椎X光:可發現脊椎骨折,但無法準確測量骨密度

香港骨質疏鬆政府資助的「長者健康服務」為65歲及以上人士提供骨質密度篩查,建議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檢查。

骨密度報告解讀與診斷標準

骨密度檢查結果以T值表示:

T值範圍 診斷
≥-1.0 正常
-1.0至-2.5 骨質減少
≤-2.5 骨質疏鬆症
≤-2.5+骨折 嚴重骨質疏鬆症

骨質疏鬆症的治療

非藥物治療

非藥物治療是骨質疏鬆症管理的基礎:

  • 飲食:每日攝取1,000-1,200毫克鈣質(乳製品、深綠色蔬菜、豆腐等)
  • 運動:每週至少3次負重運動(步行、慢跑、跳舞)和肌力訓練
  • 生活習慣:戒煙、限制酒精攝入(每日不超過2標準杯)
  • 預防跌倒:改善居家安全,使用防滑墊、充足照明等

藥物治療

當非藥物治療不足時,需考慮藥物治療:

  • 雙磷酸鹽類藥物(如Alendronate):抑制破骨細胞,減少骨質流失
  • 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(如Raloxifene):模仿雌激素對骨骼的保護作用
  • 副甲狀腺素類似物(如Teriparatide):促進骨質形成,適用於嚴重病例
  • 單株抗體藥物(如Denosumab):抑制破骨細胞生成
  • 鈣質與維生素D補充劑:所有患者都應確保充足攝取

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與注意事項

骨質疏鬆藥物可能引起副作用:

  • 雙磷酸鹽類:可能導致食道刺激、顎骨壞死(罕見)
  • SERMs:可能增加靜脈血栓風險
  • 副甲狀腺素類似物:可能引起高鈣血症

患者應定期回診監測治療效果和副作用,切勿自行停藥。

骨質疏鬆症的預防

預防骨質疏鬆應從年輕開始:

  • 均衡飲食:確保足夠的鈣(每日1,000-1,200mg)和維生素D(600-800IU)
  • 規律運動: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建立高峰骨量,成年後維持骨密度
  • 健康生活習慣: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
  • 維持適當體重:過瘦(BMI
  • 預防跌倒:改善平衡能力,使用輔助器具如拐杖

香港骨質疏鬆政府衛生署推出「護骨計劃」,提供公眾教育和篩查服務,鼓勵市民及早預防。

骨質疏鬆症的照護

長期照護對骨質疏鬆患者至關重要:

  • 定期追蹤檢查:每1-2年重複骨質密度測試評估治療效果
  • 配合治療計畫:按時服藥,不擅自調整劑量
  • 支持團體:參加病友會獲取情感支持和實用資訊
  • 資源利用:善用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提供的服務

骨質疏鬆症可預防可治療

骨質疏鬆症雖普遍,但透過適當的預防、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,可大幅降低骨折風險。建議50歲以上女性、70歲以上男性及高風險族群定期接受測試骨質疏鬆。香港骨質疏鬆政府和醫療機構提供多種篩查和治療選擇,民眾應積極利用這些資源,維護骨骼健康,享受高品質的銀髮生活。

Copyright © www.diginewsroom.org All rights reserved.

Friendly Links :